English

艰难的九天九夜

1998-10-28 来源:光明日报 叶雨 我有话说

参与巴以谈判的一名美国官员把10月22日至23日的那一夜称为“漫漫长夜”。经过整整一个不眠之夜的苦战之后,巴以终于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

回顾怀伊庄园巴以和谈的九天九夜,真可谓交锋激烈,曲折艰难,变化莫测。

(一)

谈判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10月21日。当时,内塔尼亚胡命令手下人员打点行装,做出了卷铺盖走人的架势,以此抗议美国人给他下“最后通牒”。

据知情人说,从10月15日在白宫正式拉开序幕到20号,怀伊谈判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巴以双方只是重复过去19个月来彼此间的相互指责。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恰依和外交部长沙龙18号才出场。美国人只是听取双方的意见,试图从中进行调解。

真正的谈判是在星期二,也就是20日晚上才开始的。双方进入了激烈的,有时带着愤怒情绪的谈判。这种情绪几乎贯穿于此后整个的谈判过程。

星期二晚餐后约8点钟,克林顿将内塔尼亚胡、阿拉法特、白宫国家安全顾问伯格、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罗斯、以色列贸易劳工部长沙兰斯基以及巴勒斯坦方面的谈判人梅曾找到一起,宣布现在该是认真列出关键问题并逐一进行研究解决的时候了。克林顿拿出一摞文件,像律师似的把所有突出的问题归在两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自诉求的核心问题。又把这些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容易解决的、难解决的和最难解决的。

在那次会上,沙兰斯基激动地发表了一通讲话,他解释说,以色列人要求巴勒斯坦人把他们的宪章中所有呼吁摧毁以色列的条款完全修改掉,这绝不是为了宣传,而是要求巴勒斯坦人公开宣布他们接受以色列国。他的这番讲话的确影响了克林顿和阿拉法特,并最终使这一要求在协议中得到了体现。

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恰依作为内塔尼亚胡内阁中最温和的成员,在打破僵局和对这位保守的总理起到一种平衡作用方面扮演了很好的角色。美国官员说,以色列要求巴勒斯坦作出的安全保障措施,也是由莫迪恰依起草的。内塔尼亚胡一再重复过去6个月来的要求,坚持要让巴勒斯坦人提出更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但莫迪恰依表示,保安部队对协议中规定的安全措施是满意的。

(二)

星期三的工作是在凌晨2点15分开始的。奥尔布赖特打电话给内塔尼亚胡,对他的49岁生日表示祝贺。内塔尼亚胡问道:“难道你来电话仅仅是为了表示祝贺?”

到了4点钟,美国人将一份文件草稿分发给有关人员,文件把星期二谈判中的变化做了概括。下午,奥尔布赖特的发言人鲁宾宣布,美国人打算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把正式文件拿出来。

第一次危机由此而起。显然,内塔尼亚胡认为这份文件是美国人的最后通牒,文件避开了他一再要求的具体的安全措施。于是他命令以色列代表团打点行装,让美国人为以色列人的撤离提供直升飞机和面包车。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的新闻秘书布辛斯基在离怀伊会议中心两英里的新闻中心宣布,以色列代表团即将撤出谈判,打道回府。

当奥尔布赖特下午4点赶到以色列代表团在怀伊的驻地时,只见一大堆打点好的行李已经摞在草坪上了。克林顿总统马上取消了当晚前往怀伊会议中心的计划。美国人中止了谈判。

但奥尔布赖特对内塔尼亚胡的举动并不在意。当她进入以色列人的驻地时,她已得知,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恰依已经向他管辖之下的军方人员下达命令,让他们原地不动。因此,当奥尔布赖特见到内塔尼亚胡时,便对他说,你想走,就走好了,以色列的军方人员仍然打算继续留下来谈判。

后来,莫迪恰依与内塔尼亚胡一起坐高尔夫球车出去转了一会,危机便开始解除。三方安全专家坐在一起又谈了三个小时,就最关键的安全问题达成了协议。

到了晚上10点,内塔尼亚胡发表声明,声称他已经得到有关保证,所以又可以留下来继续谈判了。他还派出一名谈判人员向美方表示歉意,并把整个事情的过错归咎于年轻且缺乏经验的发言人布辛斯基。

(三)

10月22日拂晓之后,谈判进入了最漫长的一天。美国官员回忆说,克林顿总统到达怀伊会议中心后就宣布:“我们今天将呆在这里,直到完成这项工作为止。要么达成协议,要么这事儿就算完了。”

到下午3点左右,人们看见内塔尼亚胡在和阿拉法特直接对话。大约过了30分钟,他们派人去请奥尔布赖特,让她对外说是她让他们两人坐在一起谈的,显然是想避免让人感到他俩的关系又亲密起来。

他们就核心问题谈了3个小时,由于不时出现问题,美国人又参加进来了。克林顿总统出了一些主意,使谈判继续进行。由于大家越来越疲倦,克林顿就请侯赛因国王来给与会者讲话。因身患癌症接受化疗而变得削瘦且秃顶的国王发表了令人难忘的讲话。场上非常安静,连一根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见。他的话让大家振奋起来。

(四)

当克林顿总统、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在会议中心那个大饭厅的角落里商谈解决犯人问题时,内塔尼亚胡向巴勒斯坦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于是爆发了第二场危机。

当时,内塔尼亚胡对阿拉法特的不敬态度令克林顿非常生气,他气愤地把手上的文件重重地摔在桌上,转身就走,同时甩出一句:“真不像话!”当内塔尼亚胡态度缓和下来后,克林顿才重新回到屋里,于是谈判进入了最后的关键性阶段。

尽管阿拉法特在每次谈判的关键时刻发脾气是出了名的,但他这次下决心刻意保持耐心和礼貌,再也没以撤出谈判相威胁。有人认为,阿拉法特之所以能这样,是出于他对奥尔布赖特的信任。

人们密切关注的另一个人物是以色列外长沙龙。正如他发过的誓那样,他决不与阿拉法特握手。当内塔尼亚胡介绍他俩见面时,他们只是相互点点头而已。持强硬路线的沙龙一再声称,他将抵制任何撤军和归还土地超过6%的方案。但据参加谈判的人说,他最终并没有拦阻内塔尼亚胡与巴方达成协议。

星期四整夜都在进行谈判,到星期五早上6:30时,双方弥合了分歧。内塔尼亚胡决定9:30在怀伊举行新闻发布会,然后于中午在白宫举行签字仪式。

(五)

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出现了这次谈判的最后一个危机,即所谓“七点钟事件”。星期五即23日早晨,一切似乎都已敲定,就等着到白宫签字了。这时内塔尼亚胡突然对克林顿说,如果美国不释放因充当以色列间谍而被判刑的美籍犹太人波拉德,他还不能回国。克林顿当即回绝:“不行。”内塔尼亚胡立即发火了:“那就不能签约。”说完转身就去休息了。人们刚刚放下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接下来是数小时令人心焦的休会。

下午2:00,莫迪恰依通知美方,内塔尼亚胡要见他们,他终于同意不把美方明确承诺释放波拉德和签约联系在一起,至此,剩下的就是签字了。但克林顿为防万一还有变,在飞回白宫的直升飞机上指示奥尔布赖特再与阿拉法特谈一次,确保协议不会临时生变。

克林顿在怀伊谈判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各方的肯定。阿拉法特则被称赞为有耐心,他在双方谈得最僵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内塔尼亚胡的生日,让手下人送去了祝贺的鲜花。内塔尼亚胡虽然是谈判中制造危机最多的人,但实际上也是让步最多的。美方人士说,尽管有一两次内塔尼亚胡对阿拉法特有些过火,但总体上对阿拉法特是尊敬的。“把内塔尼亚胡看成是个肆无忌惮的人,而把阿拉法特看作是菩萨显然都是不对的。每一点争夺对双方都重要,他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位美国官员如是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